影视娱乐资讯>>资讯>>内容

皇上,你太聪明了!

日期:2025-08-09 21:09:46    标签:  

聪明可分两种,聪明在言语,叫“佞”。“佞”本无贬义,指一个人擅长言辞,口才好。口才好得过分,能把死的说成活的、白的说成黑的,就成了坏事。后来就成了贬义词。 聪明在内心,叫睿。孔子曾经这样表扬一个人: “其知(智)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”——他的“智”是可以学到的,他的“愚”你们是学不来的。 这个愚,是外表的愚,也是内心的智——大智若愚。大智若愚,就是“睿”的一种呈现方式。

历史上很多帝王,都很聪明,但多聪明在外表,比如商纣王、隋炀帝等。 不少君主,谥号带个“灵”字,比如汉灵帝、卫灵公等,这个字也是“寓贬于褒”,表面上夸皇帝聪明,其实是批评他只有小聪明,缺乏大智慧。 西晋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,虽然没得到“灵”的谥号,其实一点也不比汉灵帝差。这个人聪明得很,只是把高智商多数用在享乐上了。 你说他是个坏皇帝吧,倒也不是。篡夺曹魏政权,是他最终“落到实处”、改朝换代,但夺权过程从他爷爷司马懿那一辈就开始了,他只是“摘桃子的孙子”。 没经历爷爷的苦,蜜罐里长大,哪管民生疾苦。所以这孙子本质不坏,但若让他像汉唐创业者一样敢于担当,那也不可能。 人不好不坏,大臣们又看不惯他的做派,就有人敢于直言。

有一次,晋武帝到南郊祭祀,举行拜天仪式。仪式感满满,晋武帝真觉得自己成了“天之子”。毕竟,当时的西晋,实现了全国的短暂统一,谁也没有天眼,谁也不知道这个统一如此短暂,天下还将史无前例地混乱。 司马炎眼中的“大晋”,和覆亡不久的大汉朝,几乎是可以匹敌的。自信心爆棚的司马炎就问旁边的大臣刘毅: “朕可以和汉朝哪个皇帝相比呀?” 问这个问题的时候,他内心一定是有答案的。 答案是什么呢?汉高祖?不行,那位子得留给爷爷司马懿。 吕后是女的,所以不是。 汉惠帝(吕后之子)是吕后的傀儡,死得早,当然也不是。 然后就是文帝、景帝。这爷俩合伙搞了一个“文景之治”,也算盛世。汉文帝比较佛系,汉景帝想彻底解决国内诸侯割据问题反引火上身,闹了个七王之乱,政治上也不咋地。 最终解决封国割据隐患的,是汉武帝。

所以他琢磨着,大臣如果会说话,一定会把自己比作汉武帝,果真如此,他连该发多少红包都想好了。 然而刘毅的回答是:“汉桓帝、汉灵帝。” 纳尼?东汉末年这俩皇帝,如果你不知道他俩昏庸无道的事迹,可以回忆一下诸葛亮说过的话: “先帝在时,每与臣论此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、灵也。” 很熟悉?对,《出师表》里的话。前文告诫刘禅要“亲贤臣、远小人”,诸葛亮和刘备之所以痛恨汉桓帝、汉灵帝,就是因为这俩货反着来。 桓、灵,东汉末年著名昏君。 这就尴尬了。晋武帝心有不甘,追问道:“何以至此?”老子怎么会沦落到桓、灵一档呢? 话说这刘毅胆子也是大,心想你认了就认了呗,还找理由,那不是自找难看嘛,既然如此,老子再补一刀: “汉桓帝、汉灵帝卖官,赚的钱进了国库;陛下您卖官,钱都进了私门(自家小金库)。这么一比,您还不如桓、灵呢!” 脑袋别在裤腰带上,才敢这么说话吧?

晋武帝明白,此时自己一发怒,肯定垂名史册,毕竟这是祭祀大典,皇帝掉根头发都会被记录下来。 他的聪明劲儿上来了,高情商地给自己打圆场,大笑道: “谁敢跟汉桓帝、汉灵帝说这样的话?朕有你这样的直谏之臣,说明朕比他们强多了!” 高明不高明?巧妙不巧妙?眼见的悲剧马上成为喜剧。司马炎确实聪明,人也确实不是特别坏。 他这话,历史上似曾相识。魏征惹得唐太宗暴怒的时候,有人对唐太宗说过;十三爷惹得雍正动了杀机的时候,张廷玉对雍正说过。

不同的是,那都是臣子说给皇帝听。晋武帝身边,似乎没有这样高情商的臣子,只好自己给自己打圆场了。 再聪明,不用到国计民生上,而用到吃喝玩乐上,西晋的命运,也就可想而知了。从八王之乱,到五胡乱华,西晋之后,中原迎来了最黑暗的时代。

相关花絮

桥梁剧情网致力于提供最新电视剧剧情介绍 、电视剧分集剧情明星个人资料 Copyright @2008-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桥梁剧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