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8-11 15:50:03 标签:
好莱坞大片厂:梦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
你以为好莱坞大片厂里都是充满创意和激情的艺术创作吗?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。今天要给大家讲的《片厂风云》就给咱们好好撕开了好莱坞大片厂那华丽的伪装。
你知道吗?朗·霍华德和马丁·斯科塞斯这样的大导演都在这部剧里客串了,编剧导演还是塞斯·罗根和埃文·戈德堡这对老搭档。这剧一上来就给了咱一个大大的“耳刮子”,揭示了好莱坞不为人知的一面。
这故事啊,得从一个叫马特·雷米克的人说起。他原本是个文艺狂,稀里糊涂地就当上了制片厂的头儿。他前任因为连续十部电影亏本被炒了鱿鱼,他能比前任强到哪去呢?他一上任就想搞个大事情,立誓开门红,要和著名饮料品牌合作拍广告大片,还想着投资大导演马丁·斯科塞斯拍个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邪教自杀事件琼斯敦惨案,你说这想法奇葩不奇葩?这和广告能有啥关系呢?可人家马特觉得邪教信徒死前大多喝了酷爱牌饮料,这是个绝佳的植入机会,当场就拍下两亿五千万预算,还多加一千万要求电影冠名为《酷爱》。他以为自己能和大导演合作就留名影史了,可他那些下属都快被气炸了,脑袋都快炸了,这要是被品牌方知道,不得给律师函警告啊?可马特眼都不眨一下。当他去见老板的时候,却怂了,提出个平庸的折中方案,像网红舞蹈、温情合家欢啥的。你说这人多矛盾,这就像一个人既想吃着山珍海味,又想占着便宜,结果啥都没捞着。那多花的一千万买马丁剧本的钱又怎么解释呢?马特那解释简直让人哭笑不得。
这只是个开始,接下来的几集里,他更是状况百出。一镜到底的拍摄被他搞砸了,朗·霍华德的自我表达被他斥为废片,连丢失一卷胶片都要他去追查。他就像个没头的苍蝇,到处乱撞。他以为自己掌权了就能为所欲为了,可实际上呢?他身份重,经验少,还掌握着钱,导演和工作人员表面上尊重他,实际上就把他当成个撒钱的花瓶。他之前没得到重视,当上头儿了还是没人真正在乎他。他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来回挣扎,想要的是自己心中的电影梦想,可现实却逼着他不断地妥协,最后只能被“能不能赚到钱”这个问题牵着鼻子走。
这就让咱们想到了楚原对王晶说的那句话:电影怎么拍都没有错,只有一个错,那就是不卖钱。在这个体制里,马特就是个典型的例子。他在大陆影业做了二十多年,也出过一些成绩,可他还是想“表达”自己的想法。工作已经够让人头疼的了,再加上理想,那头疼就加倍了。就像第二集里,他坚持要去探班一镜到底的戏,朋友都劝他别去,他偏不听。结果呢,他到了片场不是帮忙,而是添乱,他的存在拖慢了拍摄进度,最后戏没拍成,还被导演发飙。等真正要他对电影发表看法的时候,他又怂了,不敢跟朗·霍华德说新片的最后四十五分钟没吸引力,只是导演的自我感动。
在《片厂风云》里还有一句话很有趣,这部剧是Apple TV+投资发行的。这其实就是流媒体视角下对传统制片厂制度的一次观察。现在流媒体投资原创剧集制作已经成为很多优质影视内容的来源了。像迪士尼、华纳、漫威这些传统的大制片厂变得越来越保守,就知道拿着旧IP反复拍。而网飞、苹果投资的原创剧集却在收割市场和奖项。《花月杀手》就是马丁·斯科塞斯和苹果流媒体合作的,还拿了不少奥斯卡提名呢。《健听女孩》直接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。再看看漫威和华纳,除了超英片,别的商业IP表现得一塌糊涂。迪士尼的新版《白雪公主》和《小美人鱼》没上映就被嘲得不行。这一切都表明好莱坞传统制片厂那一套在逐渐过时。
在流媒体的关注下,好莱坞呈现出一种赤裸裸的利益计算。焦虑、僵化,场面话比真话多,妥协比个性多。制作人明明对电影有热情,可创意都快枯竭了。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当初谁不是怀着热爱呢?可现在呢,都不是单打独斗的年代了,体制下的工业流水线已经建成很久了,就算摇摇欲坠,也只是偶尔出点好作品。制作人就算有权力,也得听市场反馈,为了稳妥,宁愿出平庸的作品,也不敢尝试新点子,就怕把好不容易运转的链条给搞砸了。
《片厂风云》可不仅仅是在讽刺一个犯蠢的自大狂,也不是单纯说资本破坏艺术性。《片厂风云》解构的是好莱坞的神圣性,也是电影工业的专业性。在制片厂制度下,做保守的共谋者可比做颠覆者要有利得多。就像那句话说的,屋子里有只大象,可大家都假装没看见,最后只能一起摆烂,偶尔还假装自己有理想。想拍电影容易,想拍好片得努力,想拍出经典?那得好好做个梦了。